最初只有10来个工人、简单的手工作坊、不到200万元产值,约16年的时间,绍兴市新建金属装璜有限公司实现了量的扩张、质的飞跃,至今产值已经突破7000万元,成为规上企业。企业的创始人周金弟说,“所有成功的企业,都可以总结出千条万条理由,但我们最实用的招数就是用活用好企业文化,不断推动企业蜕变”。
“军队+学校+家庭”式企业文化运作模式打造团队
2000年,新建装璜厂址还在城区的江扬路上,靠10多名员工纯粹的手工制作和最原始的推销手段,楼梯扶手的年销售达到近100万元。“手脚并用”已用上吃奶的力气,企业才做到这样规模。周金弟如此这般描述当时创业艰难。他觉得这般的打闹,企业始终走不上发展的快车道。
经过思考,周金弟把眼光投射到“企业文化”这个点子上,他想用文化来贯穿企业的发展,提升企业的精神。这一年,他一咬牙挤出8万元,走进杭州聚成培训公司,潜心学习企业文化建设。经过一段时间学习,周金弟感觉受益匪浅,许多理论知识能用到企业管理中。为此,他又把几个骨干轮流送进学校,也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。
一段时间下来,企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以周金弟为核心的管理团队。然后他又结合企业自身状况,抽丝剥茧提炼出“军队+学校+家庭”式企业文化运作模式,并找到产品、目标、管理定位,使企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上。在短短的6年时间,企业从100多万元产值猛增到2000万元产值,6年时间翻了十多倍。由于企业发展很快,原来的江扬路上的店面房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,2006年,周金弟的厂从城区搬迁到梁湖工业功能区,成为梁湖工业功能区当中的一家规模企业。
企业搬迁新址后,产值连续三年徘徊在2100万元至2300万元之间。周金弟和一批核心团队成员,细心分析内在原因,提出“制度化、军事化,智商化、情商化”,打出“温馨牌、温情牌”,进一步细化和提升“军队+学校+家庭”企业文化内涵。三年后,企业一举突破发展瓶颈,昂首阔步向纵深发展。
“像上帝那样对待客户,像精品那样制作栏杆”
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产品的品牌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。2003年后,“新建装璜”一直产销两旺,但周金弟已未雨绸缪倾注全力开始抓品牌建设。
他表示,在企业文化执行过程中最中意的一句话就是“像上帝那样对待客户”,然后又延伸提出“要像制作精品那样制作栏杆”要求。
随着企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,他又把主打产品从楼梯扶手转向阳台扶手上来。
随着产品转换,企业对客户的定位也发生变化。“新建装璜”逐步退出跟小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,把视野瞄准像万科、保利、龙湖等全国排名前十名的高端房地产开发公司,经过攻关和自身的修炼,目前已同全国排名前十名的房地产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,业务遍布以上虞为中心辐射500公里的范围。据估算,每天数以千计的成品阳台栏杆,通过公司的安装队,源源不断运往30多个工地。
周金弟开玩笑说,他纵有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这么多的工作。但他有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给高效管理带来便利。
所谓“千里眼”,就是利用微信平台,由企业专职团队对现场作业进行监管。尤其对危险作业,必须根据预案,有项目经理到场,每隔2小时在微信平台上上传2张现场安装的照片备查;并设质量监督员,不间断在工地巡回评审,对差错事项现场扣分,与工资奖金直接挂钩。所谓“顺风耳”,就是一条专门用来与客户沟通和现场管理的专线,每月定期同各房地产公司主管领导用电话回访,要求他们对公司的安装班组长作出在工地各方面的一个公平评价,发现问题马上在微信平台上公布,并按公司规章制度奖罚。周金弟说,我每天有30个工地在安装阳台栏杆,只要我的手机没有投诉电话,说明各工地情况良好。但管理必须提前介入,误差抹杀在萌芽,现在几乎很少收到投诉类的信息反馈了。
打开产品的市场除了服务,就是质量。为此,公司成立质量管控领导小组、研发精英团队,历时10年时间,投入数百万元,研发申请成功不锈钢覆塑焊接机、阳台栏杆焊接机器人和栏杆自动包装机等三个发明专利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尤其是阳台栏杆焊接机器人,经过反复研制,从第一代焊机提升到现在的四代机,仅一台四代机就能节约4个工人的成本,而且产品合格率在99%以上。